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從啟蒙到參與─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十年的成就與困境(2/2)

 


從啟蒙到參與─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十年的成就與困境(2/2)


 


 


肆、文山社大模式十年成就


 


文山社大雖然是早產兒,且成長的養分不足,從1998928成立,到今年2008928,滿十週歲的文山社大雖然人力、財力、空間始終不足,至今仍能集結許多有相同理念的講師、行政人員、學員,堅持理想,共同辦學,回首十年,在幾方面有明顯的成就:


 


知識解放,培養現代公民


 


十年來共有43,416人在文山社大選課,其中已修滿128學分的有12人。


 


就知識解放而言,十年來,文山社大一直有相當比例的學員始終熱愛學術課程,他們經由選修學術課程,加深加廣了對世界、宇宙與自己的認識。另有些學員經由選修社區與環境課程,或參與相關社團,增進了環保生態文史等方面的知識。也有些學員透過修習藝能課程知道相關的人文與科學方面的知識。


 


知識解放透過三大類課程的教與學,師生的互動,在社大結果開花。許多在文山社大授課的講師,他們同時也在正規大學教書,就特別喜歡社大學的成人學員為求知而選課,以及生命經驗豐富、討論熱烈的特質。


 


課程之外,文山社大舉辦許多校內活動、社區參與活動,師生經由參與這些公共活動,群體意識自然增強,公民能力亦有所提升,因此成為社區現代公民的典範。下以資深學員詹志明、鄭景鄰和詹瑞瑤為例。


 


現年82歲的詹志明,現任校務志工社與自然科學研習社社長,好幾年來每週至少兩晚上來校擔任志工服務。他自創校以來,已修滿165學分,且七成以上是學術課程。目前他正在進行中國數學史主題的畢業論文的撰寫,期望能獲得文山社大的畢業證書。 詹 先生同時是校外多個社團法人的創辦人及理監事。


 


現年51歲的學員鄭景隆,十年來修滿128學分,八成以上是學術課程和社區成長與環境學程,積極參與地方文史工作和社團活動,並於2006年發現了六件巴圖與十九件網墜,在 周述蓉 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兩年的時間深入探討,與台灣考古學者交流及共同調查,並於96年年97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中研院 劉益昌 教授前往調查,勘訂為疑似十五份遺址所在地。此一確認,也同步將文山地區的歷史向遠古推進了三千多年。


 


現年53歲的學員詹瑞瑤在清潔隊工作,又要照 顧 先生與兩子,但十年來舉凡哲學、宗教、社會科學方面的硬課程,她都無所畏地選修,讀莎士比亞原著、柏拉圖理想國等等,詹瑞瑤和其他許多愛智的學員鼓舞了不少社大的學術課程講師,願意以同樣的熱誠不斷地開授新課程,以滿足學員們炙熱的求學心。


 


社區參與,厚植公民社會


 


文山區大學十年來的社區參與,可謂十分輝煌。


 


十年前,在 羅秀華 老師的陪伴與引導之下,辦理了第一場以公民會館願景為發展核心的地方領袖工作坊。這個工作坊,讓社大的學員和社區民眾一同發想公民會館的願景,並且從中形成可即時進行的行動方案,而這些行動方案則包含了再學習、拜會相關具影響力的人士、尋找夥伴等等。就結果與過程而言,這樣的操作模式,造就了一場美好的公民學習與行動經驗。


 


地方領袖工作坊為文山區培養了許多社區熱心人士,這些人士不僅在地方推動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或成為傑出的里長,並且與地方官、學、廟宇及社區組織結盟,對臺北市第一間公民會館文山公民會館和永安藝文館的催生,景美溪生態與人文的守護,福德坑掩埋廠污染的抗爭,以及貓纜興建與否的公民會議,都付出相當的努力。


 


藝文傳承,推展社區生活美學運動


 


社區大學運動是臺灣教育改革運動的一環,補正規教育不足或改正正規教育的偏失,是社區大學誕生的原因之一。十年前創建社區大學的先行者,固然意識到生活藝能課程的價值,但低估了藝術課程的實質影響力,因為對一般民眾而言,此類課程的可親近性高,也滿足了大多數人因為升學,或因為早年學習成本過高,而犧牲了親近藝術的機會。


 


文山社大創校不久即設置美術學程,每學期末的成果展示,除了運用傳統的藝術展場,也盡可能將藝能類的課程帶入社區,讓速食店、咖啡館成為展演空間。


 


從許多學員的自述發現,在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課程中,對學員所產生的了解自我、表達自己、發現潛能、建立自信、相互分享的效果相當顯著。許多研究臺灣社區大學發展的學者專家也注意到社大藝術課程與公民美學、公共性的關係,這在社大創設前幾年是被忽略的。


 


文山社大歷來該類課程所開設的課目因為開成率高,因此能夠最多元開展,之後整體的課程增多,過往從未開設或較少開設的舞蹈、瑜珈、太極拳、戲劇、古琴、二胡、京劇、吉他、口琴、聲樂等課程陸續加入後,在97年第1學期估計有超過一千人次修習與藝術相關的課程,這股民眾學習藝術的豐沛力量十分可觀。


 


從早期與優劇場舉辦「鼓雨迎春茶」等文山藝術節,學員電影作品到華山藝文區展演,到學員組河洛漢詩社、文山吟社、樟新客家歌謠社、生活美學協會陸續成立,或則在社區表演,或則在社區教授成人與兒童。至於學員出版詩集、畫集,舉辦班級或個人畫展,乃至拍紀錄片得獎。


 


筆者(13)1990年代負笈德國進修,當時很羨慕德國一小鎮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就能開個人畫展,曾幾何時,我在臺北市一普通社區,也可以看到一位社大學員普通家庭主婦也能舉辦個人畫展,且毫不遜色。假以時日,這股由社大啟蒙的社區生活美學運動,當能在社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成人教育,經驗總結珍貴


 


從臺灣成人教育實驗的角度看,文山社區大學的十年實踐經驗彌足珍貴。同樣是開設學術課程,學員非為學分而學;同樣是藝能課程,社大強調講師不只傳授技藝,還應關心學員的生命成長,不只傳術,還要傳道,不只自己學習,還要把學習成果帶到社區,與社區民眾分享。同樣是社團課程,除了強調自主學習外,也強調公共關懷與社區參與。教師與學員參與學校的校務決策,從校務會議、課程委員會,乃至承辦文山社大的臺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理監事會,多由教師與學員代表組成。


 


此一對全人成長與公共參與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在臺灣成人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成就,對於尤在民主學步期的臺灣,這項以公民精神為基底的教育經驗,尤其值得宣介。十年來,文山社大成功開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以及許多藝術課程(如電影塾課程,民眾劇場等)的經驗,以及推動社區參與的經驗,若能記錄整理,將對未來臺灣社區大學運動與成人教育向前行,有重大貢獻。


 


伍、文山社大十年經驗的侷限與困境


 


雖然十年有成,但不諱言,文山社大也有須多侷限與困境,值得正視:


 


1.     創校理想與現實條件差距太大:


 


社區大學原初的理想是由地方政府主辦,重視公共參與與知識解放,能授與學員文憑的大學,而要照此理想開辦一所有獨立空間的社區大學,每年所需費用至少當以數千萬元,乃至上億元計。在地方政府財政普遍困難的情況下,除非中央政府政策決定支持地方政府辦理,並撥足夠的經費,否則地方政府確實無力開辦有獨立空間和一定規模的社區大學。


 


回溯十年前文山社區大學創辦時期,借國民中學教室辦學,無論是法律定位,或可否授予文憑等問題都尚未解決,可說是提前誕生的早產兒。為了讓這早產兒能照原定目標成長,文山社大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及稍後成立的其他社區大學夥伴(14),極力遊說中央政府,希望能給予社區大學合理的法律地位。然而教育部只同意在終身教育法中把社區大學列為非正規學習機構,不承認社區大學為學校,自然不許發文憑給學生,政府也無責任像辦學校一樣撥以億元為單位的預算給每一所社區大學。


 


目前終身學習法把社區大學定為非正規學習機構,固然為社區大學的存在與發展,提供了法源,使地方政府辦理社區大學有法律依據,但也無異宣判社區大學教育不是高等教育,教育部過去十年接受廣設大學的民間呼聲,但不是廣設社區大學或社區學院,而是鼓勵現有的專科學校升格為大學或技術學院。十年後的今天,當臺灣的大學數已供過於求時,社區大學要說服教育部與國會支持轉成辦理成人高等教育,難度更高。這就迫使社區大學必須在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艱困辦學。


 


2.     經費匱乏,多項理想無法實現


 


早產的文山社大,早在開辦的第二年,就在試辦紀實(15)中明白指出「目前教育局之委辦款尚不足以維持社區大學之基本生存,每年必須募款一百萬元,始能維持生存;然而社區大學的外在形象非弱勢,募款極為不易」。


 


經費的拮据,使文山社大必須把學分費從一學分600元調高為800元再調為1,000元、講師鐘點費從一小時1,000元降為850元,取消每學期固定補助社團的5,000(16),取消學員服務中心(17)、決議延緩研發與出版教材的計畫,以及行政人員工作負荷過重,無財力支持教師與行政人員進修等問題從開辦起就浮現,直到今日人無法解決。


 


3.缺乏合理的辦學空間,嚴重侷限社大理念的實踐


 


2000年的文山社大試辦紀實(18)中也指出「缺乏獨立空間不利社區大學之長期發展,可先檢討使用效率不彰之公有空間,委託社區大學經營,例如活動中心」。社區大學強調公共性,強調師生參與治校,這些都需要有足夠的公共空間供師生開會、交流、聯誼,乃至研發、辦公之用,如果社區大學連交流與放置圖書的空間都沒有,實在很難健全發展,師生來去匆匆,很難培養與社大的堅固連結,發展公共性,共同完成理想。


 


4.未受高等教育與經濟弱勢學員來社大就讀比例偏低


 


依社區大學創校的理念原本主要的招生對象為「提供過去沒有機會進大學的民眾,接受具大學品質的知識性學習」(19),要改變「過去資源匱乏的年代,只有少數人能上大學,許多有心唸書向上的朋友,被拒門外」(20)的情況。這一理想在文山社大頭幾年還接近,後來隨著文憑無法授與、學分費提高,又無充足經費進行弱勢族群學習的配套措施,例如投入更多助教或是行政經營人力,而另一方面,台北市的一般上班族或中產民眾對終身學習與社區參與的需求增加,因此,受過大學以上教育的學員人數從第一學期的29.28%(21),到第九年的超過70%(22),而受過大學以上教育的學員人數比例超過一半,是臺灣大多數社大的情況。換言之,社區大學的教學對象多為已受過大學以上教育,不再是過去沒機會進大學的民眾,面對學員對象的改變,無論是課程結構、教學目標,乃至社大的辦學理念恐怕都應修正。


 


5.行政系統正常發展,教學系統發展困難


 


文山社大創校初期的組織架構包含以校務會議為主的決策系統、行政人員為主的行政系統,和以教師為主的教學系統。回顧十年的發展,行政系統雖然經歷人事變動,包括校長已完成兩任交接,始終能維持行政穩定,學校決策系統校務會議也運作如常,唯有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系統卻未能發揮對教學發展的群體支持力量,僅僅是依賴個別教師或部份學程教師群對個別班級的經營。


 


文山社大自創校至今,非常重視教師的參與。除了教師參與校務會議,擔任促進會理監事外,創校之初,還組織教師聘任委員會、教學研究會、教材研發會、選課諮詢中心、教學評鑑會和校務發展會。之後,又組成課程發展委員會。這些立意良好的教學系統設計,由於經費的限制,始終無法聘請專任教師來負責組織教師的工作,也無經費做教材研發,所以至今仍發揮重要功能的有以學程召集人為主組成的課程發展委員會以及教師聘任程序,其他如教學研究會與教材研發會皆已停擺多年。


 


雖然每學期都舉辦教師研習會,但其任務與功效與文山社大創校初期構想的距離不小。新進教師需經由研習來了解社大,而資深教師需要留下珍貴的教學經驗以傳承,這些重要工作都因經費不足而無法實現。


 


陸、文山社區大學的未來展望


 


文山社大第二任主任(於2007年起,臺北市教育局規定全面改稱校長)唐光華於200881三年任滿而卸任,由北門社區大學創校主任、文山社大創校首任主任秘書鄭秀娟接任,且為了讓校長專職且專業化,首度改為有給職校長。在此刻總結過去十年的成果與困境,文山社區大學身為全臺灣第一所社區大學,未來有幾個方向可以努力:


 


與臺北市和其他縣市社區大學夥伴結盟,聯合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繼續向中央政府、國會合輿論發聲,一方面中央政府能支持社區大學朝成人高等教育發展,並挹注更多資源支持社大參與社區發展議題,並降低學分費門檻,讓經濟弱勢族群也能來社大修課。同時在當前高等教育因過度擴充而品質受質疑之際,建議教育當局認真考慮,激勵社大提升品質,未來得授與學員學分與學位。


 


我們也將呼籲中央政府,重視成人教育和終身學習,大幅增列成人教育的經費,使社大有條件聘任專任教師,並協助社區大學取得獨立的教室與校區,全面結束社區大學艱困辦學的形勢。


 


臺北市政府與臺灣其他地區政府相較,對社區大學的財務支持與法規規範相當穩定和合理,這也是過去十年北市十三所社大(23)能穩定發展的重要原因,而臺北市十三所社大過去十年也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特色,文山社大與北市其他社大夥伴經常性進行經驗交流與合作計畫,未來亦應共同舉辦諸如教師研習、行政人員與志工研習、教材研發與出版等活動,乃至與北部地區的社大、中南部地區的社大交流經驗,這樣可以避免單一社大承擔昂貴的研發與摸索的成本。臺北市政府也最有條件在未來十年投入更多財政支持,支持北市社大朝高目標的理想辦學。


 


文山社大未來仍應增強公共精神與社區參與、強化學術課程、加強教學研究與教材研發、推動社區生活美學、作好學員服務、健全行政管理、開展國際及兩岸交流。做為NGO出身的社區大學團隊,與臺灣大多數的NGO一樣,不諳財務管理是事實,過度依賴政府資源,又正逢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嚴峻挑戰,未來如何加強財務管理的專業,將是學校能否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


 


回首十年,臺灣的民主政治公民社會的品質與十年前相較仍然不佳,從這個角度看,社區大學的使命並未完成,仍然需要更多有志之事加入社區大學的公民啟蒙運動。唯一不同的是。全臺灣已有九十幾所社區大學,文山社大已非孤軍奮鬥,我們願與所有理想相同的朋友攜手合作,繼續未完成的改革大業。


 


■註解


1.     現任臺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理事長,於2005年至2008年任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2.     現任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於1998年至2001年曾任該校主任秘書。


3.     詳見「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文山社區大學試辦紀實報告」第6頁,1999531日出版。


4.     詳見文山社區大學87年秋季班課表。


5.     全名為「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文山社區大學試辦紀實報告」


6.     「臺北市政府試辦文山社區大學八十八學年度試辦紀實」第1頁,2000623日出版。


7.     「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文山社區大學試辦紀實報告」P363738 第二季課表,1999531日出版。


8.     「臺北市政府試辦文山社區大學八十八學年度試辦紀實」P5表格,2000623日出版。


9.     「臺北市政府試辦文山社區大學八十八學年度試辦紀實」P67教學研究會表格,2000623日出版。


10.  「臺北市政府試辦文山社區大學八十八學年度試辦紀實」P2-32000623日出版。


11.  文山社區大學92年第二學期選課手冊P7- P10


12.  文山社區大學93年第二學期選課手冊P8-P10


13.  本處指共同作者之唐光華。


14.  臺北市士林等五所社大及北縣永和等五所社大都在 1999年陸續成立。


15.  「臺北市政府試辦文山社區大學八十八學年度試辦紀實」第3頁,2000623日出版。


16.  該制度只實施一學期,在經費不足因素外,還兼有無足夠的引導或陪伴,無法有效培植社團,只是補助經費,可能淪於「給錢單位」之定位。


17.  在經費因素之外,亦因該中心的人事異動而無法照應,故而停止運作。


18.  「臺北市政府試辦文山社區大學八十八學年度試辦紀實」,2000623日出版。


19.  「臺北市政府試辦文山社區大學八十八學年度試辦紀實」第1頁,2000623日出版。


20.  文山社大89年第2學期選課手冊P281


21.  「臺北市政府試辦文山社區大學八十八學年度試辦紀實」第33頁表格,2000623日出版。


22.  文山社區大學2007年自評報告。


23.  2004年起,臺北市設立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臺北市的社區大學增至十三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