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中醫養生推崇“養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中醫養生推崇“養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現代人如何養生?中醫如何養生?新年伊始,學苑出版社推出的由李俊德教授主編的《國醫大師談養生》一書,使人眼前一亮:這些中醫學養生方法的宣導和踐行者們在身體力行中創造出來的養生智慧和方法,不正是人們所期盼和可供仿效的寶典嗎?30位國醫大師中,已有10位是過了90大壽的,18位過了80大壽,最年輕的兩位也都是接近80歲的老人了,他們的平均年齡為83.7歲。


 


(健康、長壽是養出來的,大吃大喝,不運動,過度疲軟般的虐待自己的身體,怎可能健康、快樂的活到180呢?---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


 


    大師們的養生經驗各有高招,體現出中醫學因人、因地、因時辨證養生的法則和他們的不同體驗。在這些感受中,重視和強調心養、食養、體養、藥養四條瑰寶,充分體現了中醫學“以順為養”的主流意識


 


  心養,包括“德養”在內,是大師們養生心得中被列為第一位的要務。


“思無邪僻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心平氣和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這幾句話是《大藏經》中說的,強調的是心養的至上功能。《黃帝內經》中有形式不同而意義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鄧鐵濤 教授提出的“養生必先養德,大德方得其壽;養生必重養心,心寬方能體健”的理念; 王玉川 教授宣導的“靜以養神,淡泊名利,修德潤身”的觀點等,都是大師們在一生實踐、一生歷練中用心編織出的妙法錦囊。


 


(太多的人一直在追求財富,更多的人是人、財兩空,錢沒賺多少,身體卻搞垮了,徒增自己痛苦,家人擔憂的下場,只要吃的飽,穿的暖,活的健康,不是最基本需求嗎?忘了健康,那什麼雄心壯志靠什麼來達成,不是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不是依這個順序嗎?---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


 


 食養,是最基本的養生內容。


人之健康與否,無非在於氣血、津液、精血,而它們無不來源於機體對食物的受納、生化、吸收、利用。“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程莘農 教授的“合五味,宜清淡,吃暖食”、 路志正 教授的“調養脾胃,注重三杯茶(上午綠茶,下午烏龍茶,晚上普洱茶)”、 李振華 教授的“飲食有節,定時、定量、定性”、 顏正華 教授的“七分飽,減肥胖,忌吸煙,慎飲酒”、 王綿之 教授的“做到細嚼慢嚥,切忌暴飲暴食”等論述,都是取之有據、行之有效、仿之有驗的食療真經。


 


(高溫油炸食物,人工添加物等大自然不存在的東西吃到肚子裏,不但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也增加肝臟的負擔,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不但不能談養生,甚至於是傷身---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


 


 體養,包含與身心健康有密切關係的體能鍛煉和愉悅身心的多種文體活動。


任繼學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時而動”的行為,蘇 榮紮布 教授堅持“搓臉、轉睛、叩齒、挺腹、太極拳”的綜合程式, 張琪 教授重視清晨不間斷的光浴、氣浴、風浴的“三浴法”, 賀普仁 教授自創經絡引導養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極具個性特點的體養妙訣。


 


(現代人多以車代步,幾乎完全缺乏基本活動量,導致新陳代謝緩慢,找個自己喜歡的活動或是運動,讓自己流流汗吧!任何運動,只要持續,一定對健康促進有明顯的助益!---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


 


 藥養,強調的是藥物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


除了對相關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外,利用藥物的特性,在自然養生中雜以藥物的支援或輔助,以為人體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進和支撐。這些中醫造詣非凡的大師們,在為他人提供各種藥養良方的同時,也為自己量身定制出極具個性特色的藥養方法: 朱良春 教授常服六味地黃丸,他認為該藥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李輔仁 教授長於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認為上下通暢是預防多種疾病發生的不二法門; 張學文 教授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製的菊花、麥冬、枸杞茶,他認為此茶能夠養精提神、護衛正氣……如此豐富多彩的藥養法,或據於對醫理的拓展,或據於對藥物的效用,或據於對時令的把握,或據於對地域的考慮,或據於對體質的辨識,點滴中折射出大師們的高深學問和審慎精神。


 


(基本上藥還是少吃為妙,不過排除體內廢棄物方式,倒是我們大力提倡的,誠如吳世楠老師所說的:不要在肚子內養一條魚,便秘是讓肉類在肚子中腐敗著,當然對身體不好,可運用三通方式,水路通、電路通、油路通來保持體內暢通、無阻塞的狀況,好讓身體能正常的運作!---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